活不好,也死不了,靠惡性價格戰死命支撐著最后一口氣,已經成為整個鋼鐵行業的眾生相,也成為去產能最難過的坎。
1月11日,中國鋼鐵工業協會2016年理事會議上,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辛國斌要求,打好化解過剩產能攻堅戰,積極穩妥地實施去產能。而有世界鋼鐵第一大省之稱的河北近日也宣布,今年內將壓減煉鐵產能1000萬噸、煉鋼產能800萬噸,而且河北定調未來5年鋼鐵產能“天花板”為2億噸。此外,山東、新疆等地官員同時表示將在“十三五”期間加速清理退出鋼鐵行業過剩產能。
但是,在需求低迷、鋼價跌破成本價而出口又頻頻遭遇反傾銷的背景下,大批成規模的鋼企因為無法放棄前期的巨額投資死撐著不肯停工,鋼鐵去產能在2016年勢必要打一場惡仗。
鋼企賠錢死撐
鋼鐵貿易商王鵬(化名)因為最近需要一大批不銹鋼,在網上發布了一條信息,隨即便引來眾多鋼鐵廠商的電話圍剿。
“每家廠商都在很努力地爭取訂單,而主要方式就是壓低價格!蓖貔i告訴記者,對于不銹鋼的成本,自己心知肚明,普通不銹鋼的主要原材料不銹廢鋼目前成本價16000元/噸,加工成本1500元-2000元/噸 ,成品的生產成本最少在17500元—18000元/噸,但目前鋼廠給自己的普遍報價僅為17000元/噸。
此前,中國鋼鐵工業協會副主席朱繼民就曾對記者擔憂地指出,隨著中國經濟增長的放緩,國內鋼鐵需求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下降,而需求的下降也迫使鋼廠不得不降低價格來獲得更多的生產合同。
王鵬稱,整個鋼鐵行業目前就是這種狀況,當前的普遍鋼價也就比生產成本略高一點,如果加上固定費用攤派(廠房、地皮、工資、固定資產損耗等),鋼價早就跌破成本價了。鋼企現在只要能把鋼材賣出去,可以維持工廠繼續運營和工人工資,每個月賠個幾百萬,能撐得住還是不會停工。
“一般成規模的鋼企,一旦停工,要想再重新開工,最普通的鋼廠也至少需要四五千萬的啟動資金。很多鋼廠都是投資數十億元甚至數百億建起來的,停產還可能意味著之前的投入付諸東流,幾百萬的賠錢相比較幾千萬的啟動資金和數十億、數百億的投資孰輕孰重,所以沒有哪一家愿意輕易放棄,除非是已經徹底死掉了的沒有成規模的小鋼廠只能無奈停工!蓖貔i告訴記者。
而一家福建民營鋼鐵企業的相關人士也告訴記者,當時自己的鋼廠選址在福建一偏遠地區的海邊,地理位置臨山比較險要,建廠的時候除了廠房、地皮、機器這些耗資數十億,光是挖掘一個可以往外運輸鋼材的山洞就花費了1個多億!艾F在雖然賠錢,但是還能撐下去,現在就是希望能撐過這個艱難的時期!鄙鲜鋈耸扛嬖V記者。
需求不斷走跌但鋼鐵企業仍集體死撐的局面,則讓整個鋼鐵行業陷入了難以自拔的惡性循環。
據不完全統計,2015年1—10月,全國大中型鋼鐵企業主營業務虧損720億元,虧損面高達47.52%。不僅如此,在鋼材需求日益萎靡的今天,中國鋼鐵產能仍能達到近12億噸的產量,但2015年的國內鋼材需求量僅為7億噸左右,鋼鐵行業仍面臨著嚴重的產能過剩危機。
去產能內外交困
其實整個2015年,鋼鐵行業都在艱難地進行著去產能。
中國鋼鐵工業協會公布的最新生產數據顯示,2015年12月上旬,鋼協會員單位粗鋼日產157.83萬噸,較上一旬減少2.74萬噸;12月中旬,會員鋼鐵企業粗鋼日均產量156.85萬噸,較上一旬下降0.62%,重點鋼企粗鋼日產量連續第四旬下降。據權威部門之前預計,2015年中國粗鋼產量約為8.06億噸,同比下降2%,這將是1981年以來我國粗鋼產量的首次負增長。
而2016年,去產能的任務更加艱巨,但難度也更大。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已經把“去產能”作為2016年首要任務,鋼鐵業將成為重要的發力對象。1月7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稱,鋼鐵煤炭是重要基礎性行業,要以壯士斷腕的勇氣化解過剩產能。工信部表示,預計2015年全年淘汰煉鋼1700萬噸、煉鐵1300萬噸。
“2015年終于讓鋼鐵行業減掉了這么一點產能,不過這里面減掉的產能基本上就是一些抗風險能力比較弱的中小鋼企!蓖貔i告訴記者,隨著2016年整體經濟形勢仍然比較平緩,鋼鐵需求量仍然不足,而出口又面臨著越來越多的反傾銷,鋼企價格戰可能會打得更加慘烈。而在2015年,所幸的是不少鋼企還可以通過出口來釋放過剩產能。
海關最新數據顯示,2015年12月中國鋼材出口環比增長11%至1066萬噸,創歷史第二高紀錄,2015年全年出口量飆升20%至1.124億噸,刷新歷史最高紀錄。2014年全年總出口量達到9378萬噸,較2013年增長50.5%。
此前,財政部發文稱,2016年開始將進一步降低生鐵和坯料的出口關稅,這一政策或將進一步提振國內鋼材的出口量及國際市場占有率。
據世界鋼鐵協會預計,中國鋼鐵產量占全球總量約一半。麥格理(Macquarie)數據顯示,中國鋼鐵出口量比美國國內鋼鐵總產量高50%。麥格理預測,中國鋼鐵年出口規模在2020年前都將會保持在1億噸以上。出口目的地主要是東亞、東盟、西亞。
在經濟下行、國內鋼鐵行業嚴重產能過剩的境況下,“走出去”成為鋼企消化過剩產能的希望,但這一境況在2016年卻不容樂觀。
今年以來,國外針對中國鋼材的雙反調查案件備增,部分國家提高保護性進口關稅。2015年12月末,美國初步調查裁定中國內地對美出口的耐蝕鋼征收高達256%的關稅。
分析師稱,2015年前11個月,有22個國家對國內的28個鋼鐵產品發起了61起反傾銷調查。
寒冬期必須轉型
鋼鐵企業在產能過剩和虧損的泥沼中苦苦掙扎,卻給了部分鋼鐵電商平臺逆勢爆發式增長的機會。
而實際上,沒有完全市場化和大型鋼鐵項目的審批制,也是鋼鐵產能嚴重過剩的一個重要原因。
一個大型鋼企負責人告訴記者,現在要求去產能,能是說去就去的嗎?這么多投資上百億的大型鋼鐵項目當初都是誰批的?
鋼鐵行業目前嚴重的產能過剩核心還是需要依靠市場機制進行淘汰,但鑒于鋼企通常是地方政府就業與稅收的重要來源,去產能將是一個艱難的過程。
一位接近馬鋼的人士則告訴記者,不少鋼鐵企業當初上馬項目還有投機心理,喜歡依靠小道消息。比如馬鋼當時從一政府官員那里獲悉西氣東輸的管道用鋼將國產化,馬上傾己所有、花費巨資上馬了一條專門生產西氣東輸特殊用鋼管的生產線,但是后來政府為了保障西氣東輸管道的安全性,最終選用了進口鋼管,馬鋼的巨額投資隨即付諸東流!半m然馬鋼的生產線專為西氣東輸所設計,但是沒有國產鋼管檢驗,哪個部門敢為管道安全負責?”上述人士告訴記者。
而王鵬認為,去產能必然是個非常痛苦的過程,但鋼鐵行業的寒冬期也在逼迫著鋼企轉型,節能增效,不過如果鋼企還在為了攤薄成本而無限擴大規模,那就是飲鴆止渴。政府以及行業協會應該發揮監管和指導的作用,發揮保價和平臺作用,讓鋼鐵的生產和需求按照市場規則發揮作用。
|